如果說過去這幾個月是讓我的人生變化很大的一段時間
那我更應該要好好的記錄下來發生過哪一些事情
如果真得想要知道我發生過哪些事,這些文字其實只有非常的粗淺。

有人會說旅程
有人會說洗腦
有人會說課程
對我來說他是一個轉變,不過我還是把他當作課程來說好了

課程的先後順序可能不完全正確、每一班的老師跟講課的順序也不一定正確
但是,這些內容是我所記得的。而這些認知,是我個人的演繹。在文中如果有一些用詞是課程中的用詞,我會加粗體底線。
我認為,這些東西確實是包括了許多心理學的技巧思考邏輯、以及一些行為訓練、甚至是淺層催眠,所造就的一套課程。
一位正在研讀心理學phD的同學說,這整個課程的基礎立足點叫作"正向心理學"的一個學派。
但其實中間也包括了像是行為治療或是像是團體療癒之類的動作(類似國外的戒酒團體)

在台灣,每一個牌子的課程都未必相同,但是據說大同小異。我把它分成一個回合一個回合來說好了。

第一段旅程:探索 (Life Coaching Process Stage 1: Discovery / 40 hours)


第零回合
【時間、決心】
其實我不確定這個第零回合是對是錯
但是通常我知道的時間安排,都是三四五六日,一次五天
對於許多人來說,如果沒有那麼大的決心(或是那麼閒/或是有那麼多閒錢)是沒有辦法去的。
而那些沒能走進教室的許多人,就是傳說中的洪流


第一回合
【規則,承諾,教室】
當你走進教室,會有人不斷的複頌一些教室裡面的規則。
比如說你一開始會聽到有人大喊:「門已打開」
然後裡面會有人不斷的重複:「個人物品放兩旁、手機關機。」

進到教室裡面,就會有一個教練跟一個翻譯。
基本上對於這樣子的授課規則與技巧,就是教練說一句,然後翻譯就會馬上口譯。
你聽得懂兩種語言的時候,你會把對話的內容重複的聽。
你聽不得兩種語言的時候,你會因為聽不懂,而對於口譯的話語你會更想要去了解。

首先,教練會不斷的說出大家都知道的一些老生常談。
讓你覺得你的人生裡面會有一些是有問題的。
但是在話語的用詞當中,很明顯的是文字上的替換。
但是這些文字的替換卻會讓你覺得你的人生態度有一些不同的轉變。

例如說,有一段話類似這樣:
「事情沒有對錯,因為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事情只是一個事件。
 事件本身是中立的,對與錯只是人在事後對他產生的演繹
 有個比諭是,當你戴上了一個黃色鏡片的眼鏡,
 你看到的東西,它原來是白色的,你看到得卻會是黃色。
 事情本身與錯、好與壞,都是自己給他的演繹。」

另外,就會說到舒適範圍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範圍
 在自己的安全範圍裡面,會是舒服的,會是習慣於這樣去承受的
 人的作為也是會有一樣的習慣,一樣的模式
 同樣的,就容易得到一樣的結果。
 但是,不斷的待在舒適範圍的人,人生基本上不會有什麼進步的。」
所以這個時候會叫我們不斷的對事情要去冒險

「用這樣子的規則,可以用來解釋每個人不斷遇到的問題,
 有的人在感情上有問題、有的人在溝通上有問題、有人在工作上有問題。
 但是這些所謂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用自己的習慣,造成的結果。
 不斷重複發生的結果,如果與自己預期的不同,就會有落差。」
所以我們在看每一件事,都要學著去看事情的結果,
不要帶著預期的心理,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結果會不會如我們預期。
其實這個地方非常的有道理,我想每個買彩票的人都會知道,
開獎的時候結果都不一定會如我們預期

教練在一天的結束,會說明整個課程的所有規則
然後不會回答任何假設性的問題,因為假設性的狀況不見得會發生
會發生的狀況就是我們會讓他發生的。
比如說規定不能夠服用非醫師處方藥物或是會影響神智的藥物,你如果問說那吃健康食品算不算,
基本上你會被釘的滿頭包,因為,你問了一個規則就說得很清楚的問題。
在這些規則當中,其實會讓你仔細的去反省,你平常是如何看待外在給你的規則。
答案是:用自己的演繹去看。


第二回合
【安全、試探、面對】
進了教室之後,會發現座位與第一天的安排不同。
從排排座變成了雙弧座、面對面。
但是進教室的時候,你聽到的複頌的口號還是一樣。
「個人物品放兩旁,手機關機。」
坐在兩個弧型當中,每一個人都是坐在第一排。
這個時候教練就會讓每一個想舉手發言的人發言,
去分享自己的感受,分享自己為什麼想要來到這裡。
相較於第一天,已經有許多人願意開始顯露自己,想要說出自己過去行不通的地方。
在這樣子的情況下,每一個進教室的人會開始覺得,
在這個教室門裡面,說出自己曾經遇過的問題,說出對於家人、另一半、好友都難以啟齒的事情,
那些自己深深困擾自己已久的事,是安全的。
因為這是一種交換,你會感受到有人願意把他的事情說出來,
而你自己也許經歷過一樣的事,甚至你覺得他的問題不算問題,
或是你覺得你的問題才是糟到不行,在這樣子的一個狀況下,你會開始覺得這個環境是安全的

可能性的練習。
當你想要達到一個目的,首先要知道的是?
不是目的在哪裡,而是起點在哪裡。
知道了起點,才能夠知道怎麼樣到終點。
最簡單的方式去知道這種可能性,就是實際上做一次練習。
從一個起點到一個終點,如果每個人都要完成這個通過的過程,
如果每一個人都不能用一樣的方式通過,可能性就會出來,
你會看到每一個人都會想盡辦法從起點移動到終點。
而,這就是所謂的可能性
對於有些人可能只是覺得這是在玩遊戲,從這裡又走又跳又移動的到那裡。
但其中確實隱函了很大的用意。
一件事,本來就不會只有一個解法。
A點到B點本來也就不會只有一條路徑是唯一解。

接下來會開始建立大家的誠實與信任。
在進入到信任與不信任之前,
教練會逐一的要求每一個學員誠實,誠實的去反省第一個回合要求的所有規則,
如果有違反規則的人,則會被要求要站起來誠實的面對。
其中的原因,除了是要建立一個可以被相信的教室,
同時也是要訓練學員去遵守這些規則,
在這樣子的平台之下,才能夠順利的運作下去。

所謂的信任遊戲,會讓所有人用第一個直覺去給你面對的人回應。
「我信任你」「不信任你」「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信任你」「我不在乎」
如果這是一個四選一的題目,人與人之前通常會怎麼選?
對於一個不相識的人說:「我信任你?」
對於一個認識一天多,然後好來好氣和和氣氣的人狠心說出:「我不信任你?」
在這個練習中你會看到人性虛偽。
有人逢人就說信任,但也有人不信任任何人,當然也有人不在乎所有人。
在這個規則當中,其實卻又是用一個二分法來當作最終的規則。
信任,只有Yes/No,所以如果當一個人要說他對另一個人的信任?
只有兩個選項:「我信任你」「我不信任你」

這個練習會不斷的重作,直到每一個人都願意真正的顯露自己的想法
去面對每一個人,而且只能作出這個二選一的答案。
而且,沒有人有可能對每一個人都說出「我信任你。」
在這個情況下,任何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體驗
當你說你信任一個人,收到的回應有可能是不被信任。
其實這當中是會有些許不舒服的。

在這當中,會去建立你與外界互動的一種信念。
讓你知道你以前是如何去對待身邊的人,
讓他們全然的信任,但卻打從心裡不信任?
或是如同理想化,誠實的去表達信任與不信任?



第三回合
【深入、尋根、選擇】
信念影響態度、態度驅使行動、行動造成結果。而結果會影響我們的信念。
這是一個循環。

受害者心態
在這個練習當中,我們會要說出我們曾經不舒服的問題。
曾經是怎麼樣的被別人對待,我們曾經是如何的受害,
在那些曾經當中,我們是如何的無辜不堪,而責任都在別人身上?
比如說像我自己,我會說我的感情不順,
是求學過程受到的壓抑、導致自己的情緒控管有問題;
是家庭背景不如人、導致自己並沒有太多與別人比較的利基;
是因為對象的要求以及不專一、導致三人世界彼此重疊…
諸如此類,其實在知道何謂受害者心態之後,
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許多人在過去分享自己的經驗,
都是不斷的在描述自己受害的過往,
讓自己更好過,因為責任都在別人身上,自己不需要負責任

態度才是關鍵、你不斷的去面對一些狀況,你會有選擇、選擇之後會有結果。
如果沒得選,唯一能選的就是態度了。

每一個人都會有受害的故事,但是在每一刻也都有選擇的,
教練會說一個特務被追殺的故事,不斷不斷不斷的死裡逃生,最後沒得選的時候,
會選擇歹活還是歹死,當然啦,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歹活的。
如果到了一個結果是你再也無法選擇的時候,你唯一能選的是你的態度。
當時的比喻是,為了逃避敵人的追殺,兩個糞坑可以藏身,一個一米半、一個深三米。
寧願跳一米半的苟活、然後用「至少我還活著」的態度來比下「我活在這裡不如被臭死」的態度好。

在這樣的思考以及說故事的練習當中,我們會去作很多的假設,
我們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會有怎樣的後果,
如果怎樣的後果、會引來怎樣更悲慘的後果,不斷不斷不斷聯想到最後,
可能會有怎樣的後果。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被引導到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或自殺之類的後果。
一層一層的往上回頭看的時候,我們會知道在一開始就把問題解掉,
其實是最明快,而且不滾雪球滾出大問題的方法。
如果真正沒有辦法選,最後能選的,就是自己的態度

當我們把自己淺層的問題找到了根之後,
這個課程的定義會把大部分的人問題都歸因於家庭。
而確實,家庭造就人格的養成,深植每個人心中的信念。
當然會造成每個人的行為以及生成的結果。

家庭關係的練習時,每一個學員都會被要求模彷自己的父母親對自己的樣子。
不能用任何的話語,去表達自己父母的樣子。
有的人會想起自己父母對自己的好、有的人會想起自己父母對自己的壞。
在這樣子的設定之下,對很多人是會有一些不舒服的衝擊的。

而之後,會用言語的指令來帶領所有學員冥想的方式,
配合上燈光跟音樂,去想像自己小時候、小時候的父親、小時候的母親。
這種訓練對於家庭機能失衡的學員會有更大的不舒服。

再更進一步,又會有一個冥想練習,
用言語的帶領,讓自己試圖去找到自己過往想要得到、或是已經失去的東西。
你好像會去到一個小山丘上,然後爬下一個山谷,走進一間舊倉庫,
去看到你以前失去的東西、你珍惜的東西、或是讓你不開心的東西。

這些冥想練習,也就是我之前所認知的淺層催眠,
帶領每一個人平心靜氣的照著指令去作想像,但是人的想像力通常會基於自己的經驗來走。
而且有許多指令是要我們去想像過去曾經擁有或是失去的東西。

在冥想之後,會有一個靜默練習,讓自己不去與其他人交談,直到隔天。

第四回合
【遊戲、突破、連結】

紅黑遊戲是整個課程算是重頭戲的部分
整個遊戲會把學員分成兩組人
互相投票,然後算分數
因為內容有點複雜
直接看網路上其他人寫過的網誌比較快 請參考>>http://big5.cctv.com/gate/big5/blog.cntv.cn/html/69/988669-927435-page-2.html

在作這樣子的練習之前
教練會不斷的說「遊戲的目的是要贏,而贏的方法是創成最大最有可能性的正分
事實上就像是參考網誌的規則上寫的,板子上最大的正分,就是互相雙贏
而實際上在玩的時候
卻實可以看到有人從頭到尾參與
有人漠不關心、有人武斷試圖說服其他人、有人會隨著他人的意見擺盪
而事實上在這個遊戲中其實也是要去營造大家太過在乎輸贏
而且輸贏不是雙方一起贏,而是別人輸或是自己不輸
別人被扣分、或是自己一起被扣分,叫作贏
跟雙方最大的正分的贏不一樣

而在人生當中也是一樣。
在家庭、朋友、伴侶當中,卻實有太多太多的人沒有想過一起加分,
只為了自己在一段關係中,誰佔了上風,誰在下風。

突破練習,也是除了紅黑遊戲之外最大的練習了。
基本上就是會去挑戰你自己心中要的是什麼 。
兩兩一組,教練一開始就預告,這個練習會練到教室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倒在地上為止。
你會不斷的去問:你要什麼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當你不斷不斷不斷的被問的時候,
其實你會開始慌、心裡會進入一個很激動、焦躁,甚至是恐懼的一個狀態。
你的身邊有可能會圍滿了人,不斷的在挑戰你,你要什麼。
有的人會要自己的人生、要家人、要一些已經失去的、或是還沒有發生的事。
這個練習會讓每一個學員去找到自己心中真正想要探究的東西。
也就是一開始自己在想,來這個課程想要找到的東西。

擁抱訓練,去連結,去接受。
就算沒有上過這個課程,其實有很多人都會知道,
這個課程裡面的人常常喜歡抱來抱去,甚至比一般親密的伴侶都還要親密。
這無非也是讓進到課程的學員覺得這個環境是安心、是可以依靠的。
在定義中,會有分成一、二、三、四,所謂的四型人。
一是代表沒有連結,二是代表點頭,三是代表握手,四是代表擁抱。
(其實在後面的課程是有第五型人)

擁抱訓練確實會讓一起走出課程的人互相感到很安心,
但也許這套來自西方的life coaching course全套搬來較為保守的東方,
對於普羅大眾的接受度是非常低的。

但是在擁抱訓練當中
其實不只是讓學員彼此去吃豆腐或是被吃豆腐
不可否認,有一些人一定會有比較不乾淨的心態
但是在訓練的過程中,並不只是讓每個人互相擁抱
然後某一些人擁抱了會哭,其他人也許只是作完練習就作罷。
事實上,在練習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變化
比如你會要去想像這個人是你生命中的哪個人
可能是你的父母親、你的兄弟、你的誰
而你站在他前面,甚至有可能會錯過
比如你現在站在一個很像家人的人
但是教練會說,你這輩子錯過他了,沒有機會再跟他擁抱,請往下一個人的面前移動
或是,你遇到了很有可能是很要好的人,然後你們會被要求背對背,不如你想像中的狀態
除了讓我們看到與不同的人之間的連結,同時也讓我們檢視對人的預設立場
有很多時候,一錯過就有可能再找不回連結的機會了。



第五回合
【冒險、未知、旅程】

冒險訓練其實也是冥想的訓練。
教練要求大家眼睛閉起來,在空曠的教室裡走來走去,然後大家彼此有可能會撞在一起。
就好像是在人生當中,走路走一走如果遇到了阻礙,
會有走不通的地方,就是轉一個方向,或是把前方的阻礙排除。

這個練習就是在表達當我們用我們不習慣的方式去跟我們的人生相處的時候,
偶爾會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碰撞,
這個時候轉個方向,還是可以走得下去。
基本上,冒險是用來突破自己人生的唯一道路。
如果我們永遠都不冒險,人生除了意外發生,很難有什麼大變化。

之後,更進階的練習,則是會叫大家冥想,
會有寬廣的路跟陌生的路,
叫大家往陌生的路去走,去冒險,去試著不同以往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
然後,在過程中我們有可能要跨過阻礙,可能要放低身段,
不論如何最後還是到了一個地方。
在冥想中會遇到一個老人,
那個老人是老了之後的自己,
會給自己一個月光寶盒,
而那個盒子打開看到的東西,
同樣也是會反映自己想像力的東西,
是一個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其實我自己在這個練習裡面,盒子是空空的....)

總之呢,第一階段的課程其實就是給每一個學員一些人生態度的啟發,並沒有太多太大的衝擊。
不過,這種Life Coaching Course,最重要的還是每個學員自己的心態。
走完所有課程但沒有助益的人比比皆是。

最後課程結束的時候,會有一個畢業典禮,
會有過去的畢業生來迎接現在正要畢業的學員。
利用這種傳承以及複製(duplication)的方式,
一班一班的學員會不斷互相的牽引,
讓這樣子的課程繼續下去。

(孰好孰壞我不便多評論。
 對於duplication有很多不同的組織也會這樣運用
 有些有營利,有些沒有
 傳直銷、保險、宗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正港眼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